国管局财务管理司:以精准统计赋能机关运行成本管理
助力“过紧日子”量化落地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机关运行成本”,这一修订为相关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精神,我们认真梳理2016年起推行的“机关运行成本统计调查制度”工作成效,同时邀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新疆等地方机关事务管理局,总结其在机关运行成本统计和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成果,形成专题文章,供全系统学习借鉴。
以精准统计赋能机关运行成本管理 助力“过紧日子”量化落地
国管局财务管理司
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2013年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要求,2016年以来,国管局每年会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机关运行成本统计。经过连续十年统计实践,在全国机关事务系统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成本数据体系,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可参考的量化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第十条修订为“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机关运行成本”,突出了“机关运行成本”概念,为机关运行成本统计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管局将深入贯彻新修订的条例,以精准统计赋能机关运行成本管理,助力“过紧日子”量化落地。
持续提高统计精细化水平
按照《机关运行成本统计指南》国家标准,机关运行成本的定义是:“机关履行职能过程中消耗的各类资源的价值总和。主要包括机关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资金支付(购买)的,保障机关正常运行和自身发展所发生的相关资产投入、资产运行耗费和服务保障支出等费用。”十年来,国管局持续提高机关运行成本统计精准化水平。实现经费口径区分过滤,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指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中剔除人员经费和公共服务经费后的纯运行性支出,从而将保障民生的“必需开支”与机关自身的“消耗性开支”相区分。实现成本核算跨期平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固定资产购置、无形资产研发等“一次性大额经费支出”,按使用年限分摊至各年度(如单价80万元的办公设备按8年折旧,年度成本应为10万元),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机关运行资源消耗的真实轨迹,避免因会计期间划分导致的成本数据失真。实现治理效能动态映射,通过“经费控当期、成本管长远”的双轨机制,既遏制了“突击花钱”、“低效开支”等短期行为,又推动了机关强化资产全周期管理。
持续推进统计质量提升
统计范围稳步扩大。自2016年开展机关运行成本统计以来,统计范围从最初的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逐步向各级政府机关延伸,至2020年已覆盖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省本级政府机关、地市级政府机关以及部分省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重庆市、四川省)的区县级政府机关,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各个层级的量化参考。同时,山西、上海、广西等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根据本省(市)需要,主动将统计范围扩展至党委等部门或区县级政府机关,统计范围更加全面。
统计质量严格把控。为确保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机关运行成本实际情况,国管局牵头,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及部分地区机关事务部门,起草了《机关运行成本统计指南》国家标准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发布,为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数据质量提供了制度支撑。各级机关事务部门和统计部门严格依照《统计法》及《机关运行成本统计指南》开展工作,探索建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例如,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归纳总结数据易错点及审核技巧,形成审核手册、“错题集”等,有效减少数据录入失误;北京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统计数据,山东组织各地市开展交叉审核,有效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统计指标持续细化。为更精准地反映机关运行成本构成与变化,国管局推动统计指标体系不断细化完善,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等费用进行进一步细分,准确识别成本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帮助各级机关在保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切实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例如,通过细分公务用车运行成本中的机要通信用车、应急保障用车等项目,机关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费用支出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如优化车辆调度、加强维护管理等,实现降本增效。
统计技术不断改进。十年实践中,全国机关事务系统积极探索对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从建立专门的统计信息系统,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统计工作效能,也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高效地分析成本数据,快速发现潜在的成本浪费风险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机关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让“过紧日子”在数字化时代实现精准管理、高效执行。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发建设了机关运行成本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规范化水平,为后续全面反映全区机关运行成本情况、深度分析数据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统计队伍更加专业。国管局每年都联合国家统计局,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分别开展统计培训,邀请国家统计局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和统计实务工作者授课,内容涵盖统计法律法规、制度解读、指标填报、系统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并着力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各部门各地区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各地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培训。例如,贵州、西藏、甘肃等地创新开展现场填报式培训,有效提升填报效率。通过培训与交流,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认识到机关运行成本统计工作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持续完善机关运行成本管理体系
通过十年实践,机关运行成本统计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明确经费口径、实现成本跨期平滑,形成双轨治理机制;统计质量持续优化,为完善机关运行成本管理体系提供了量化参考。国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持续完善机关运行成本管理体系。纵深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机关运行成本评价指南》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编制,设计机关运行成本评价指标和考核权重,为客观准确评价机关运行成本、推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奠定基础。纵深推进数据应用研究,组织动员机关事务研究机构和地方机关管理部门,开展机关运行成本统计数据分析运用的课题研究,厘清下一步机关运行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推动资源配置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纵深推进制度系统迭代,按照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和理论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及时修订统计制度,完善统计信息系统、更新统计报表,着力提升统计和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更精准的量化数据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科学依据,切实降低机关运行成本,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