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云南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文/徐应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方向(二级学科)建设的通知》,决定从2022年起,11家首批建设单位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下设置“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方向,或在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下设置“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二级学科,开展专业学位或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这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形式对机关事务领域学科建设提出明确意见和部署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国管局于今年5月在成都市召开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座谈会,进一步推进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云南大学作为11家建设单位之一,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中,探索和总结了一些经验。
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的价值逻辑
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是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顺应新时代我国政府职能改革发展和机关事务管理水平提升而设置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政府运行保障、机关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支持过程中规律性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对我国党政机关内部组织要素、人员要素和物质要素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指导,为推进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的定位具有双重属性,其学科发展也具有特定的价值逻辑。
——学科定位的双重属性。职责功能定位。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需把握“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治理痛点”的平衡,把握“理论原创性”与“实践适用性”的平衡,服务于党政机关治理效能提升,填补机关事务理论空白,既立足中国治理情境提炼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理论,又通过政校协同机制加速机关事务管理的知识成果转化,破解“重实践、轻理论”的学科发展困境,当前应重点突破学科评估标准缺失、知识转化通道不畅等瓶颈。同时,将治理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构建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级理论框架,建设机关事务的“服务—资产—经费”全链条知识体系,完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交叉定位。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融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类学科,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研究视野,是“新文科+技术”双核驱动结构的新兴学科,基于机关事务工作的复杂性和学科领域的交叉性,通过持续的学科建设,使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成为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需要进一步推进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标准化课程模块开发,同步完善配套实训平台建设,既坚持教材作为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话语载体的根本属性,又通过课程赋能实现知识呈现方式的专业系统。整合高校的学科建设资源和政府机关的行政资源,建立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构建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学科发展的价值逻辑。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是需要持续发展的,其价值逻辑根植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中,其价值维度呈现多维协同特征。学科的发展是通过政校协同机制培育学科内生动力,以人才供给反哺理论研究,突破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使人才培养标准适配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需求,建立与机关事务部门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机关事务从经验管理向科学治理转型,通过“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共建”实现学科价值闭环。
政治价值维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是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强烈的公共责任感、理性的社会认知、谦和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的机关事务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学科的发展将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强化机关事务工作的政治属性,服务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学科在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塑造服务公共利益的价值导向。
创新驱动价值维度。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的创新驱动特征体现为多维度、全链条的革新范式,创新驱动不仅涉及技术突破,还包括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其创新逻辑贯穿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的全过程,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和标准体系创新驱动着机关事务治理范式的重构,这就需要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框架,建立集中统一、集约高效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体系。机关事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技术驱动的创新,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学科的创新驱动发展需把握“制度刚性”与“技术柔性”的协同平衡:既通过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筑牢治理根基,又依托数字技术拓展服务边界,该学科发展的重点是突破学科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机关事务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可复制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闭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政校合作—科教创新—实践平台”双轨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解决复杂治理问题的能力,为机关事务系统输送精通政策与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云南大学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体化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拥有公共管理学科“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提供了教学科研的平台条件。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面,遵循云南大学“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提出“入主流、创特色”的发展目标,大力挖掘区位特色和学科优势,凝练形成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机关事务管理发展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建设要求,力争使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水平大幅提升。
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重新修订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双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层面,提出课程设定的纵向关系及横向联系,构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纵向理论教学体系,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横向实践教学(含创新创业)体系。把机关事务管理相关领域研究融入本科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双学士学位)设置了《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遥感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核心课程,拓展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对机关事务管理领域里资产管理的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显示和输出等环节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地理信息科学与利用遥感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技术的前沿性问题的学习,为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设置《政府应急保障》《防灾减灾规划》等课程,培养政府运行保障应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政府管理的核心课程,还增加了《机关事务管理概论》专业选修课,拓展了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教学领域。以上课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正积极参与云南大学专项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努力推进建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成为“新文科+技术”双核驱动结构的新兴学科。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包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MPA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扎实的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熟悉其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研究前沿,掌握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研究方法,了解机关事务管理核心职能,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研究人才和机关事务管理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理论培养和实践教学,成为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机关事务管理、党务政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涵盖政府运行的基础理论、公共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治理的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机关事务“服务—资产—经费”全链条知识体系。云南大学于2020年在MPA专业硕士开设机关事务管理方向,并开设《机关事务管理概论》专业课程,2022年在MPA专业硕士开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2024年正式招收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必修环节”的规范培养为主,课程内容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增加推行“目标教学法”,细分政府运行保障的知识点,拓展课堂内涵,引入案例实务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模式,采取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设置特色课程,理论基础模块课程设置《公共管理研究》《公共经济研究》《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机关事务管理概论》等;技术方法模块课程设置《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实践创新模块课程设置《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案例》《数字政府案例与实践》等案例实践教学,同时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服务于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学科建设,最终依托高质量科教成果的支撑功能,达到培养优质人才服务机关事务管理的目标。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是依托公共管理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方向,于2023年正式招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立足边疆、服务全国、辐射‘两亚’”为基本定位,培养具备较宽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理论的专业人才,具备独立从事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三实四育”的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实践。云南大学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基于本校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实验、实训、实习”的“三实”培养模式,及“师资培育,学生教育,专业涵育,政校共育”的“四育”协同育人体系。经过3年的学科建设工作的推进,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成果助力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获得202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教学成果在实践教学、师生共育和多元协同方面创新,为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构建创新驱动的“三实”培养模式。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依托以云南大学电子政务实验、行为仿真实验、绩效评估实验为平台,方法论教学为基干、实验实训案例讨论课程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该体系覆盖了主修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实训实习的培养模式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型实验教学、工作实务型实验教学。
采取“常规培养+课程实训+项目合作+成果孵化”的模式,坚持把公共管理的规范化培养和政府运行保障管理课程的特色化培养相结合,实现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与创新,既遵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和一般要求,又融入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实”教育和专项融合项目孵化,截至2025年,学校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领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涵盖绿色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物联网安全监控和报警系统等;外观设计专利2项,涵盖办公区域灯箱外观设计等。
整合政校资源实现“四育”目标。云南大学与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共建云南省机关运行保障研究院,提升了政校企资源支持和科教平台孵化力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师资团队以课堂实训和案例教学为起点,以科研训练、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为载体,通过课程建设,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加入实训和案例模拟环节,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入案例实务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同时,设立“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制,聘请机关事务管理系统实务专家指导学生,建立起多元参与、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与质量保证体系。
截至2025年4月,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已在“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17项,60余个案例被教育部案例库收录,部分案例成果涉及机关事务管理研究领域。其中,《唤醒盘活“沉睡的资产”临沧驻昆办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获得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调研报告三等奖;省级《政府运行保障管理》课程案例库建设初见成效,案例库收编机关事务管理领域自编案例40个,选编案例60个。《“俭”法与“加”法——西双版纳州机关事务干部队伍管理“党建引领”与全链条管理融合新探索》《从建设性偏差到惯例更新: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中楚雄州的自我革命》初步入选国管局主持推进编写的案例教材,百余个案例已经运用于《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机关事务管理概论》等课程中,学生课堂反馈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的探索和设想
培养体系创新:以德育人,以能为要。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要把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科建设中,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道德诚信,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的人才。坚持以能为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精细保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探索“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机关事务管理的高层次全能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课程体系创新:总体框架,差异培养。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规范建设的总体框架下,有步骤、有规划地组织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加大课程案例库建设,融入机关事务管理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的案例设计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融合。开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课程群,增加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更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既保证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又体现学科专业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教学手段创新:灵活务实,启迪思维。将案例研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结合机关事务工作实际,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案例教学—实训模拟—能力检验”的浸入式学习环境。建设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的国家级精品MOOC、编写优质课程案例、开发课程沙盘和软件,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自主学习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教学手段,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给予学生高效、安全的训练手段,打破实体实验室的资源局限,依托教学与服务平台,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提升研究能力。
破除壁垒创新:要素流动,协同育人。学科壁垒、院校壁垒、地区壁垒、行业壁垒是社会科学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作为跨学科、聚合型、应用型社会科学,需要具备系统发展思维,在开放合作的系统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质升级建设全国机关事务研究机构,使其成为学术科研、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与互补的平台,打通各项壁垒,实现协同合作,推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