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责任 扎实推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7-14 16:2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邓清华

    

  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是机关事务部门履行服务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事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扇窗口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国管局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开展节能降碳行动,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涵养追青逐绿、向美而行的美好生活风尚,全市1.83万个公共机构绿色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低碳运行的辨识度越来越高。 

  注重统筹协调,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擦亮“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金字招牌。细化工作目标,对标全国“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每年围绕节水节电、绿色化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反食品浪费等重点工作下达目标,分解细化任务,做好台账管理,督促全市各级公共机构按期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横向联通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城管、住建等部门,纵向强化市、区(县)两级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形成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强化考核评估,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纳入市级党政机关党建统领工作绩效年度考核、常态化“三服务”机制评价、“无废城市”指数评估等内容。每年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专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应用,以评促干,充分调动公共机构抓节能工作的积极性。 

  注重精准施策,提高节能降碳新成效。坚持大力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推广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稳步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老旧用能设备更新,“十四五”期间,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实施绿色化改造,改造面积242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技术广泛应用,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212个,装机容量70兆瓦,2024年购置新能源汽车占比为94%。通过节能专业化服务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70余个,引入资金6.18亿元。实施能源费用托管项目8个,引入资金2.72亿元,各项目节能率超20%,每年可节约能源资源支出费用约400万元。会同市财政局构建能源资源消耗与财政绩效相结合的能耗定额指标管理机制,在全市公共机构全面落实经费约束制度。按照全市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要求,组织上万家公共机构参与电力削峰填谷,每年均超额完成用电负荷压降目标,相关经验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注重改革创新,培育节能工作新优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增活力,扎实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各项改革工作。强化数字赋能,率先完成全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综合信息平台部署,积极协调市经济信息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市水务集团等能源企业,通过重庆的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实现用电、用水、用气数据自动采集,能耗数据上报率和审核率100%。积极谋划“重庆公共机构节能在线”应用,探索数字赋能节能工作新路径。探索市场控碳,联合碳资产交易管理部门开发建设公共机构碳交易平台,打通减排指标开发、交易、消纳和收益增汇循环路径,构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增绿普惠机制。目前,已实施节能降碳项目160余个,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超2.5万吨,推进会议活动碳中和30余次,完成碳交易780吨。加强川渝协作,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强川渝两地机关事务部门全方位、多层级的协同联动,共同举办节能管理干部培训班,发布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和制度文件,推进成渝地区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等,画好“同心圆”,弹好“协奏曲”。 

  注重引领示范,弘扬绿色发展新理念。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公共机构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强宣传引导,围绕节能宣传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重要节点,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持续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进校园、进医院活动,推送生活垃圾分类小妙招。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我带头”活动,实施饮水“光瓶”行动。2024年首次举办川渝地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线上直播超71万人次观看,相关报道浏览量累计突破100万次。注重培训提升,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节能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远程教学、理论研讨等多种方式灵活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十四五”以来,组织各类培训1200余场次,参加人员超过10万人次。强化示范创建,充分发挥节能创建示范带动作用,节约型机关建成比例达91%,建成国家级水效领跑者12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8家、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重点单位3家,建设市级各类示范单位超8000家,助力推动节能工作上新台阶、有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