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大资产”理念 推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
文/唐恒忠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资产管理作为组织运营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信息化水平不仅关乎资源高效配置,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树牢“大资产”理念,围绕“一网办业务、一屏观全省”目标,推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夯实资产这个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把握0与1的关系,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从无到有。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坚持先完成再完善。抓职责理顺,奠定坚实基础。从体制机制着手,通过开展省直机关单位国有资产专项治理,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管理边界和审批权限,将省级机关事务部门资产管理范围扩展至不可分割的直属事业单位,并根据资产价值设定了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建立了详尽的资产管理台账,为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抓标准规范,提供有力保障。注重制度和标准先行,联合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修订《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善国有资产处置、使用管理办法,出台《省直机关单位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实施办法》及操作指南、工作流程,制定实施公物仓管理地方标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抓平台试用,快速迭代优化。加快推进平台本地化部署,申请获取湖南省政府网站三级域名,设计体现湖南特色的登录页面,规范整理498家省直单位基本信息并导入系统。逐一复核资产数据、打掉单位内部“烟囱”,提升数据质量,便于后续系统快速迭代优化。
把握总与分的关系,实现资产分类精准精细管理。平台管总,统筹全局。通过标准化接口,将相关处室、单位的业务及数据整合纳入平台,集合数据集成、流程管理、审核审批、决策支持、实施监督等各项功能,特别是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提供一体化支持手段,着力实现一键操作和“一网通办”,提升资产管理效能。需求导向,分类推进。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类型资产特点,分类推进相关子系统建设。例如,针对办公用房资产,着力实现子系统的房源信息、使用情况、维修记录等数据的集中管理;针对周转住房资产,着力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系统申请、审批、分配等操作;针对闲置国有资产,着力简化系统操作流程、优化搜索查询功能。系统整合,持续优化。成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定期会同办公用房管理、住房保障、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等业务处室、单位,就平台及各业务子系统的建设需求、整合路径开展“头脑风暴”,建立完善用户反馈机制和持续迭代流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纵与横的关系,实现资产管理全省“一张网”。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化阶段,坚持“省级主建、市县主用”模式,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各级的资产管理网络。数据汇聚,一屏统揽资产。依托省直公物仓系统,按照“应录尽录”原则,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录入闲置资产信息,同时联通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五级信息一键查询;依托不动产管理信息平台,将权证数据等信息逐一绑定每宗资产,推动实物信息、价值信息、权证信息、利用信息、证照信息统一汇聚,通过一块屏幕即可直观了解、全面掌握资产现状。纵向延伸,实现县级直用。大力推行“实体为辅、虚拟为主”的建仓模式,加强与市州、县市区级机关事务部门的联系,助力基层单位免费用仓,实现闲置资产调剂上下贯通。截至2024年11月,依托虚拟公物仓系统,实现入仓资产70063件、出仓资产49029件,有效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横向拓展,覆盖省直单位。开展省直单位“敲门”培训行动,组织业务和技术骨干,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平台操作细则,迅速打开推广应用局面。着力推进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与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有效衔接,通过挂载链接等技术手段,确保机关事务部门负责的资产处置审批等业务实现一键跳转、无感过渡。
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实现机关事务智慧赋能提质。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革新阶段,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机关事务全要素的智慧管理。尊重历史,吸纳旧系统优点。对于功能重叠、数据孤岛或维护成本高昂的重复建设系统,充分重视其历史价值和数据积累,通过数据迁移工具和技术手段,将原有系统中的有效数据无缝对接至新平台,同时逐步停用旧系统,确保平稳过渡。立足当下,积极拥抱新技术。在机关事务各个业务场景中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例如,推行公积金业务云评估、云抵押、云面签功能,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办事效率;基于自研算法,对比分析、智慧预警公务车辆违规出行信息,并大幅压缩车辆轨迹数据,减轻后台算力负担;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重点安防部位实施动态可视化监控,实现风险隐患自动识别。展望未来,探索实施“人工智能+”。坚持以优化机关事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牵引,探索实施机关事务“人工智能+”行动,构建以智慧国资为核心,智慧用车、智慧安防、智慧食堂等全面发展的智慧机关事务体系,逐步实现从单一管理向系统治理、从传统后勤服务向现代化运行保障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