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公共机构要发挥表率作用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5-07-02 15:0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孔亚东

    

  水安全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保障。节约用水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要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调要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据统计,2024年全国公共机构约139.6万家,用水总量约103.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生活用水总量的11%。庞大的机构体量与用水规模决定了公共机构节水不仅直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财政支出,也能通过器具更新、技术推广、合同节水等途径带动节水产业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节水—降耗—减支—增长”的复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助力。同时,公共机构涵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多元领域,服务社会公众的工作、学习与公共活动需求,其节水实践不仅是自身管理效能的体现,更具有显著的社会溢出效应,采取的节水行动能够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传导,在全社会节水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 

  近年来,国管局不断探索、逐步建立符合公共机构实际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了涵盖政策制定、器具应用、定额指标、载体建设、节水宣传等内容的工作体系。实践中,机关事务部门牵头,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级公共机构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法律规制、行政监管、市场机制等治理手段协同发挥作用的局面。去年《节约用水条例》公布施行,明确了一系列总体性、约束性、保障性的节水制度措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机关事务部门节约用水管理职责,专列条款规定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工作的要求和举措,进一步以制度刚性约束用水行为。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的新阶段,公共机构应切实履行节水主体责任、发挥节水表率作用,管理部门需强化监督管理、健全保障机制,协同凝聚节水合力。 

    

  发挥引领表率作用 争当节水行动先锋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让节水节电成为习惯,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走在前列。公共机构在节水方面发挥走在前的表率作用,应当围绕制度落实、技术示范、理念传播等方面行动,引领全社会形成节约集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 

  做制度践行者。去年12月,《公共机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作为各领域首个系统落实《节约用水条例》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从执行层面对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等管理机制进行细化,又立足公共机构运行特点,对定期分析排查、开展节水改造、配备计量设施等节水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在内容架构上实现与条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夯实了节水管理制度基础。公共机构要做制度践行者,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和《公共机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本单位节水管理制度,开展节水岗位培训,增强干部职工节水意识;对重点用水系统、设备制定并实施操作规程,加强维护保养、巡视检查,及时排查整改粗放用水问题,切实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做技术先行者。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的重要支持。公共机构要做技术先行者,稳步推进节水器具普及更新,积极安装使用智能计量监测器具,采用智能化手段控制漏损,规划建设非常规水利用设施,加强空调冷凝水、蒸汽冷凝水等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率先构建节水技术应用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场所的窗口效应,在公共空间展示节水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经济效益,打造标准化、可视化技术推广平台,将公共机构的技术示范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牵引力,催生市场需求,形成“应用场景扩容促进节水技术升级,设备性能优化反哺节水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为全社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强劲动能。 

  做理念传播者。公共机构应发挥影响力优势,向全社会传播节水理念。将节水宣传融入公共服务场景,组织世界水日、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公共机构专题活动,开展节水科普宣讲,加强基本水情、节水政策普及;依托政务新媒体、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播放节水宣传片、发布节水倡议,培育节水文化;将节水融入文体科技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打造“节水体验空间”,向观众传递节水理念。深耕教育阵地,将节水深度融入教育体系,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开发节水主题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认知转化为行动,让节水意识根植于青少年成长过程;在高等教育中,推动节水技术研发、水资源管理纳入学科实践,鼓励高校举办节水创新大赛、成立学生节水社团,激发青年群体对节水的学术探索与社会责任感。强化示范引领,以节水型单位等为载体,打造节水标杆,以开放日等机制向社会输出经验,带动全社会节水行动升级。 

    

  强化管理职责担当 构建节水保障体系 

  从管理者角度,节约水资源是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节水工作逐步深化,工作内容从最初侧重于宣传引导转向更侧重于务实层面的定额指标、技术改造、市场机制运用等。新时期,更好地履行节水管理职责,要着重构建科学系统、深化细化的节水管理和保障体系。 

  做监管执行者。以科学的指标为节水行动提供精准导航,以经济杠杆激活节水工作内生动力,以考核评价筑牢制度执行底线,三者协同形成“目标可量化、行为可调节、成效可评价”的节水管理机制,为长效化推进公共机构节水提供坚实保障。以指标为牵引,构建科学量化的管理体系,将能源资源消耗指标作为节水工作的“指挥棒”,在科学核定用水指标的基础上,指导公共机构结合自身用水结构、设施条件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确保节水措施精准适配实际需求。同时,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模型,综合考虑公共机构业务规模变化等因素,既避免“一刀切”脱离实际,又通过指标滚动优化形成持续改进压力,促进节水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同频共振。以价格为杠杆,强化“奖优罚劣”倒逼机制,对超计划或超定额取用水的公共机构严格执行累进加价和累进加税制度,对节水取得显著成效的公共机构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形成激励约束。以考核评价为抓手,完善监督机制,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推动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迫使责任主体将节水管理从“软任务”转为“硬约束”,确保节水政策贯彻执行、不留死角。 

  做保障提供者。为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措施,是管理部门履行管理职责的必然要求,可以从标准规范、数据治理、技术支撑等维度发力。健全适用于公共机构的节水管理标准,积极推动并参与制定公共机构用水定额标准,制定覆盖设施维护、计量监测、水平衡测试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规范,明确节水器具配备率、漏损率控制等技术标准,强化日常用水行为约束,为公共机构推动节水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加强公共机构节水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全国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综合信息平台,积极协商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打通数据壁垒,推动用水数据实时对接、动态归集,探索结合先进推理人工智能模型做好水资源消费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监测用水异常波动,及时定向推送,将事后整改转为事前预警,努力让“死”数据变成“活”信息,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开展节水技术征集推广工作,严格执行申报筛选、效果验证、场景适配多维评估程序,定期发布成熟适用、性能稳定的节水先进技术名单,通过组织节水技术产品展会、建立线上技术展厅等形式,推动节水技术精准匹配公共机构需求。  

  做产业培育者。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有着鲜明的经济属性,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效益共享推动责任共担,能够有效规避内生动力不足的缺陷。管理部门推动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节水模式,整合市场专业力量提供节水技术、资金和管理支持,是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关系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公共机构节水工作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引导公共机构用好市场化机制,一方面可通过研究制定公共机构合同节水有关制度标准,充实政策供给、规范实施规程、科学评估效益、明确激励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为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机构节水营造公平竞争、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释放公共机构节水市场需求,促进节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将合同节水项目的实际成效、市场主体的专业能力、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转化为生动案例,为公共机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增强公共机构对合同节水管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依托示范项目带动规模化应用;也为市场主体搭建技术展示和服务对接平台,激发供需两端的合作积极性。逐步构建“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合同节水推广应用体系,让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真正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市场行为。 

  公共机构作为全社会节水先锋,应以制度为基、技术为翼,深入推进节水工作,广泛传播节水理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