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为例
文/唐辉 王润林 胡广朋 丁丽 李雪梅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潮流,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领域,必须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加快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资产使用管理效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宁夏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现状
宁夏作为全国较早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坚持改革引领、数据赋能、整体协同、安全可控的原则,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全面建成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和覆盖区、市、县、乡、村的电子政务外网,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支撑。2009年,宁夏财政部门建设了全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数量价值登记、总量统计并支持年报等管理业务。201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自治区财政、机关事务等部门升级信息系统,建成并全面运行资产管理综合平台和房产、公务用车、公物仓等专项平台,提升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宁夏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资产数据信息不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中融入了数字技术,但仍有一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资产数据信息不全、不准、不能动态更新的情况,资产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信息平台独立分散,数据信息不能互通共享。不同单位所建设的平台相互独立,财政部门开发的“宁夏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机关事务部门建设的房产、公务用车、公物仓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以及一些单位开发的平台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资产管理平台与财务部门、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相互脱离,信息同步难、共享难,导致账实偏差,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三是信息平台功能有限,部分管理环节脱节。各级各类资产管理平台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仅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化操作,尚未实现资产信息自动录入、统计分析和辅助审批。一些单位满足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较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固定资产,更习惯于沿用熟悉的管理方式。很多单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不太了解,有的还没有启用信息平台。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难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数字赋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目标和路径
以强大的资产信息数据库为资产管理提供支撑。采集汇总全面、多维、精确、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形成强大的数据库、信息库,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持。当大量的资产数据被集中存储并进行整合后,利用数据挖潜、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深层次信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资产价值和变动趋势,制定规范的数据结构,实现各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为汇总分析、实施监督、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以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网通办。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立数字化资产业务管理体系,集审核审批、备案、决策分析、数据统计、实施监督等各项资产管理活动于一个平台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整合、流程的协同、决策的科学,从而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提供一体化的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实现一键操作和一网通办,简化资产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相关部门或单位的业务整合于同一网络平台,一网通办的同时也可以实时查询资产信息数据,统一管理和监控各类资产,从而控制风险,提升资产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以实时数据信息和各种应用场景对资产实施动态监管。随着资产类型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需要充分运用资产管理信息化技术,包括实物资产变动、处置、调剂、清查、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统一、高效、精准管理,覆盖所有的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活动,综合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资产流动、使用以及增减变化情况。资产监管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掌握同行业单位或下级单位资产购置、出租出借、处置报废、调剂等使用情况,对资产进行动态监管。首先,在系统平台设置条形码管理功能,实行一物一码,并将条码全部录入系统平台;其次,在系统平台设置资产对账功能,将资产消耗或使用情况与财务系统对接,实时核算资产增减状况。
以融合财务、预算、节能等各项工作的管理系统提升资产效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的配置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以及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均需要相关单位的资产数据资料。各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决算、执行政府采购以及进行财务核算时,要以资产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各部门在审核预算决算、决策时也应当以资产系统数据为基础,实现信息化数据的综合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研究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集中统一、权责明晰、高效集约、保障有力的资产管理格局。
以精准管控助推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数据赋能,准确核算和动态反映资产存量、配置、维护等情况,以计划预算控制、数字化管理方式为支撑,依托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能耗、效能融合衔接,实现精确统计和高效控制,减少资产闲置,避免资产浪费,减轻财政压力。
宁夏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数字化的措施
树立新时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重要思想运用到国有资产管理中,让数字化技术和理念为传统资产管理业务赋予新动能,为资产管理在数字化新赛道上带来新机遇。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效率意识,主动参与资产从配置到处置的整个数字化管理过程,逐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引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数据标准体系。目前,资产信息数据收集工作在数据内容、数据格式等方面有所差异,要实现资产共建共享共用,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根据需要将数据信息多样化处理,以数字、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一是建立总体通用标准。统一制定基础通用标准和管理体系融合标准,将资产数据编码标准化,制定合理的分类体系结构,给每个数据实体赋予唯一的代码,便于系统快速、准确识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处理的标准化。二是建立数据资源标准。规范信息分类与代码、元数据、数据治理、数据利用等方面,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信息集成。在资产数据录入形式、数据储存方式、信息处理流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模板,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三是建立业务应用标准。建立面向资产管理数字化业务系统、业务流程、系统集成的应用设计规范,包括系统技术要求、核心业务流程、系统集成等相关标准。四是建立管理评价标准。建立涉及资产管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验收、运维、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部门之间的行为。
建立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体系。一是政府成立大数据管理局(中心),由一个部门负责总体统筹,其他部门协同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在数字化平台开发前做好信息备案,再由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统一提出技术要求,使得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在研发时从技术上符合资源共享的要求,从管理上打通各种信息数据之间存在的壁垒。二是在各资产管理平台基础上,打造一套统揽全局的数字化资产管理总平台,将不同单位、不同口径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对接,促成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财务预算、决算、基建项目、政府采购系统进行对接,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确保国有资产的预算、采购、核查、变动、决算、清查、评价等业务在同一系统内办理,实现对资产变动信息的全过程管理。三是根据资产的采购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部门的职责,将各用户及管理人员设定不同的管理权限,不同用户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对资产的变动数据信息进行维护,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和数据实时更新,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实现国有资产数据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享共用。
着力解决数字化人才紧缺问题。强化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组织学习培训。每年结合资产管理系统应用和编制资产年报等工作组织组织观摩实体公物仓。专业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二是重视人才引进。在新招录、遴选人员时,对计算机、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要求,重点选用有较强的计算机技能和财务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的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因管理方法得当延长资产使用寿命、节约财政资金或通过实践提出改进资产管理综合效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反之,对因人为原因造成资产提前报废、降低资产效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使资产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提升资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