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实施路径研究
文/浙江省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背景下,推动舟山机关事务从保障性、服务性职能逐步向管理性职能转变,对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推动“两个先行”在舟山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全面梳理舟山机关运行保障现状,总结改革创新经验做法,探索推动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的路径,为构建依法履职、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障有力、勤俭办事的现代机关运行保障体系,推动舟山市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方案。
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
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是指以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融合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顺应现代机关事务发展趋势的现代化机关运行保障体系。新时期推进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必须把机关运行保障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去认识,放到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中去理解,嵌入经济发展全局中去思考。推进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要锚定“两个更好服务”,以数字化改革为手段,推进机关运行保障机制体制重塑、工作流程再造、质量效能提升,形成现代化先行的新模式、新能力、新优势。
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有7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政治忠诚为统领。机关事务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两个重大”“一个表率”“两个更好服务”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将政治忠诚融入灵魂血脉。二是以服务规范为基础。完善机关事务法规制度体系,用法治思维谋划机关事务工作,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三是以集约高效为目标。提升机关运行保障的系统性,推动治理方式和保障模式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以改革、技术、市场、理论驱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是以组织变革为引领。推动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集中机关运行保障职权,统一名称、定位、管辖内容与标准。五是以数字智能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以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统筹推进综合平台、应用场景系统集成、迭代更新,实现运行保障模式从线下向线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六是以专业人才为驱动。将机关事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工作总体布局,建设集专业思维、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于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七是以联动协调为依托。深化与高校、地方、部门、金融、企业、媒体的合作,凝聚发展合力。
目前,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呈现三大变革趋势:一是由后勤服务传统形态向运行保障现代形态转型。机关事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后勤化、行政化到改革深化时期的市场化、社会化,再到新时代的制度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机关事务治理由以后勤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以运行保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转型。二是由单一被动需求牵引向多元主动服务供给转型。从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单一被动需求牵引,到群众导向、追求效率、关注反馈的多元主动服务供给的变革更注重服务供需的衔接,缩小服务供给单一化与供给发展多样化的差距,有利于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制。三是实现制度创新牵引和服务效能提升的双联双促。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要通过制度创新牵引和服务效能提升双联双促,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强调机关运行保障高质量发展,建立更高效、更具指向性的治理模式。
舟山市机关运行保障现状、经验与不足
——做法与经验。近年来,舟山市机关事务系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打造忠诚、数字、品质、集约、专业“五个机关事务”,深入实施“一二三五十”行动计划,以“1+4+1”工作体系为着力点,纵深推进机关运行保障机制体制重塑、工作流程再造、质量品质提升。
坚持党建品牌引领,以“大美后勤绿叶品质”为党建总品牌,结合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等,在实践中丰富品牌内涵。完善“一支部一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深化“啄木鸟在行动”、党员积分制管理等,着力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探索服务海岛共富路径,实施坚实保障、暖心聚力、山海携手等七大行动,建立健全“小岛报到共建助村”三级支部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入实施机关事务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着力打造“海上清舟·红色廉管家”清廉品牌,扎实推进“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全方位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数智引航”赋新能,坚持“1+6+2+N”机关事务数字化体系,加速推进“舟到e管家”综合数字平台应用开发和迭代升级,建成机关事务绿色数据中心。组织实施全省机关事务数字化“揭榜挂帅”项目,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应用场景。修订完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规章制度,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科学完善、运行高效的机关运行保障管理体系,提升机关事务工作法治化水平。“标准引领”提效能,充分发挥“标准化+机关事务”效应,推进省级标准“揭榜挂帅”协办项目和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强化标准实施管理,提高机关运行保障标准化水平。
塑造海洋特色政务接待品牌,完善重要会议、活动全链条保障制度,高质量保障世界油商大会、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市两会等重要会议活动。构建融合型餐饮服务品牌,着力构建集立体式保障、多元化餐饮资源管理、融合型服务拓展模式为一体的餐饮服务保障机制。深化特色餐饮服务保障机制和公务餐改革,搭建食品安全、采购仓储、订餐互动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建成智慧餐饮系统。打造机关幸福共同体,推进行政中心环境品质提升、后勤服务精细化提升行动,办好机关干部之家、幸福一条街、名医坐诊等暖心实事。主动融入全省机关事务经济生态圈,落地全省首家“浙好淘”地市级实体店。规范公务用车管理,扎实推进公务用车管理专项领域示范点建设和驾驶员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依托全省“一张网”落实“一车一档”,实行车辆全过程追踪管理。组建应急出车小分队,探索“公务拼车”,试行百里油耗公示及节油奖制度,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建设。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科学编制机关运行经费预算,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进公务餐改革试点,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建立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全面推动机关运行降本增效,优化机关运行保障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开支,公用经费节约15%以上。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创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成节约型机关324家、国家级示范单位7家,100%市级机关与60%以上市级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8家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完成创建认证。开展公共机构用能(碳)预算管理试点,构建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实施行政中心清洁能源使用推广项目,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深化资产统一集约管理,强化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五统一”管理、“一张网”管理,贯通全省“一本账”,市本级公物仓顺畅运行。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开展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开展全市系统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能力提升培训,打造匹配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关事务干部队伍。发挥内外联动优势,构建市县纵向贯通、部门单位横向互联的机关事务工作协作圈,分享经验、共享资源、互补优势。联合浙江海洋大学成立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研究中心,开展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课题研究,弘扬海岛创新文化,培育“红绿蓝”三色后勤文化,塑造书香机关事务。提升对外宣传水平,用好门户网站、“舟到e管家”公众号等平台,讲好机关事务故事。
——差距与不足。机关运行保障微观模式有待探索。现代机关运行保障的微观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舟山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在公务出行、物资调配、服务保障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异,需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舟山实际、提高质量效能的合理保障模式。
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融合仍需加强。目前舟山机关事务工作在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方面仍侧重“点”的突破,未能实现“面”的拓展和“质”的飞跃。
经费预算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全市机关运行保障经费预算主要问题是设施设备不断更新与经费压减的矛盾,公共资源重复投入问题仍然存在,资金绩效考核和奖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升。
队伍专业化素养有待提升。近年来,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先行与全市机关事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专家型”干部较为稀缺,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在编人员平均年龄46.9岁,部分专业部门人员年龄老化,机关事务人才储备不足。机关事务专业岗位实践性强,受岗位编制等制约,满足特定任务需求的小特专精人才较为紧缺。
推进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发展路径探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快推动机关运行保障理念、思路、机制、方法、手段、队伍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
坚持思想引领,增强政治忠诚意识。把加强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政治机关建设为主导,一体推进行政机关、服务机关、清廉机关建设。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扎实开展“基层党建争先攀高”行动,打造机关事务党建特色品牌矩阵。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丰富“大美后勤绿叶品质”党建品牌内涵,创建支部特色品牌、共富特色品牌、三级党建联建组织品牌、“海上清舟·红色廉管家”清廉品牌和中心“十支队伍”专业品牌,构建党建品牌矩阵。扎实推进清廉单元建设,以项目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公车管理、政府采购、食堂管理、干部管理等清廉单元为抓手,持续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全面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做深做实三级支部党建联建,围绕“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持续开展“共富路上后勤人共创美好新生活”共富主题实践活动,发挥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支部“主职+共富”品牌,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实现集中统一,推动资源精细化管理。制定加强办公用房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清查盘点、长效监督等制度机制,构建办公用房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摸清办公用房底数,完善“一房一档”数据库,加快权属统一登记,组织常态化巡检,重塑办公用房维修改造流程。盘活办公用房和经营用房,做好海岛周转房保障,探索新入职本地无房机关干部公租房保障,拓宽房产对外出租渠道,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益。贯通“浙里公车”整体智治系统,加入全省公车联盟,持续规范公车管理。建立健全公务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区域智慧调度、全方位监测监督等机制,提升公车整体智治水平。突出国有资产管理实效,建立“财政管价值、机关事务管实物”模式,推进机关运行保障公物仓扩面,推动公物仓社会化服务,健全资产调剂共享机制,打通房产资产数据,优化资产配置管理,提高资产处置收益。
加强数字赋能,持续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融合。深化机关运行保障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舟到e管家”,动态调整“智慧管理”与“智慧应用”模块,建成“舟到e管家”绿色数据中心。积极开发智慧安防、智慧餐厅、机关干部入职一件事等应用场景,贯通“数正云”和“浙里好管家”应用,建设数字机关事务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数字赋能。发挥标准化试点示范效应,制定市本级公共机构用能预算定额标准、机关后勤部门防台抗台工作标准等。依照《浙江省机关运行保障工作条例》,加快制定机关运行保障制度标准,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的机关运行保障管理体系。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
树立特色接待品牌,保障重大政务活动。构建重大政务“一件事”全链条保障机制,强化重要会议、活动、接待等统一牵头、多方协作、全程协同的服务保障机制,优质高效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探索实践“海上舟山、越来越好”海洋特色接待品牌,实施标准、规范、联动接待服务保障。建强礼宾服务团队,制定会议服务保障标准,开发“智能会议”应用场景,促进会议服务现代化,做到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优化保障布局、再造服务流程、提升政务功能,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标准规范统一,推进全业务线上服务,实现需求一键直达、服务一网通办。围绕政务功能,优化提升会议、餐饮等集中保障资源和公用设施设备,不断拓展集中办公区服务场景。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开支,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支出。推进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改革,探索部门集中采购、批量采购等模式,持续提升配置效率、管理效能和综合效益。科学编制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建立成本统计、绩效评价、核算等机制标准。联合财政部门开展机关运行成本指标统计,建立奖惩机制。构建机关运行成本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刚性约束,促进机关运行经费合理配置和绩效目标顺利实现。加强能源消费数据采集与评价,探索建立公共机构“碳效码”评价机制,构建跨业务、跨应用、跨区域的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管理体系。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市级公共机构用能预算管理、全市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建设等减少公共机构碳排量,持续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大力推进示范创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构建安全生产风险闭环管控机制,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发上线“智慧安防”,持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攻坚老旧房屋、燃气安全、落后设施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机关内保联防联控、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筑牢行政中心安全屏障。实施后勤服务精细化提升行动,完善民呼我为机制,滚动实施“微服务、微实事”项目,每年办好十方面“关键小事”,优化生活服务场景,打造书香机关、健康机关、美丽机关。深化特色餐饮服务保障机制,健全“百县千碗”进机关食堂长效机制,引入“食采云”食材采购统一管理平台,加快建成“智慧菜单”系统,建设绿色食堂,实现就餐保障智慧化、专业化、优质化。
注重文化沁润,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厚植优秀机关事务创新文化,培育舟山海岛特色的“后勤党建红、低碳生态绿、创新发展蓝”三色文化。推广“舟到e管家”形象标识,融入会议会展、公务接待、供餐服务等场景,打造市域品牌IP。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一批工匠、大师、领军人才,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构建机关事务工作协作圈,打造工作落实、数字变革、人才培养、机关文化、资源统筹5个共同体;培育机关事务经济生态圈,以物业管理、“浙好淘”平台、会议会展服务为重点,市县联动落地更多“浙好淘”实体店,畅通经济内循环,实现合作共赢。加快机关运行保障现代化研究,深化政银企社合作,健全系统考核评价体系,传播机关事务文化,讲好机关事务故事,合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