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刊专稿)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3-10-29 15:3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今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我国有13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努力抓紧抓好。
    一、充分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实现充分就业,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实现小康社会,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若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在经济结构方面,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5%以下,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50%以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上升到75%以上,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总劳动力人口(1.43亿)的5.3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所面对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知识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今后2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又处在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据统计,我国现有84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就业,今后还可能增加。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计算,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个,而城镇每年需要就业岗位1400万到1500万个,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目前,我国就业方面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剩、素质总体相对不高之间的矛盾。
    二、实现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最重要的任务。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只要我们在结构调整上确实取得成效,在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实现充分就业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从目前中国的经济条件看,经济效率改善主要应该是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来实现。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投入的依赖基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而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果有大量的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失业人口)没有成为经济活动人口,则说明经济资源的配置有改善的余地,说明经济政策仍然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莫过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成本。这就决定了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核心,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以产出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这既是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本质要求,又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还是我国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别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即我们有大量供给的、难以跨国流动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种优势在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变得更加明显。因为,WTO虽然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经济体系内的自由流动,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拆除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真正在国际上流动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劳动力资源难以自由流动的结果必然是呈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便宜的劳动力价格意味着便宜的产品价格,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长期保持。抓住我国加入WTO、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举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资本双密集的制造业,创出自己的品牌,把劳动力过剩通过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的发展,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竞争优势,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实现充分就业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既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贯彻落实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严峻的就业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摆到突出位置,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全面就业。为此,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就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目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2001年底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50.0%;第二产业占22.3%;第三产业占27.7%。对比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5%的比例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70%至80%的水平,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任重道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应为我国今后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的就业率下降了21%,平均每年近1%。2001年末,第三产业9379.9万人,比1996年增加552.6万人。我们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那些新兴产业、新技术领域、新的经济成份中就会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在那些传统产业、传统技术领域、旧的经济成份中不断淘汰大量的过时的工作岗位,也会引发大规模结构性的下岗失业现象。因此,需要处理好就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要素投入中,技术要素会替代劳动力要素,如果处理不当,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岗位。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中,要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它们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是由这类企业提供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技术向生产的转化,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是处理好就业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很明显。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处理好技术进步、信息化、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及发挥劳动密集和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的竞争优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会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段时期内会造成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方式时,也必须统筹兼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应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就业发展方向,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激活城乡之间劳动力流通入手,通过市场机制寻找解决办法。要把发展非农产业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应该忽视农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在一定时期还要继续着眼于有效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是处理好就业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增长的根本途径,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体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资本、技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消除改革中的一些障碍,进一步引导和扩大需求,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目前出现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问题,从表面看,这是供给结构调整赶不上消费结构变化,而深层原因则是市场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效发挥促进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消除各种地方保护壁垒,建立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鼓励专业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地区合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各种形式的战略重组;同时,加速发展非国有企业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贸易出口,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各级财政要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保证其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为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提供社会保障基础,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四是处理好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矛盾。要缓解中国的就业矛盾,今后20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对多数普通行业和一般产业领域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在不降低效率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应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政府促进就业增长的目标责任体系。对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给予政策保护,并逐步开放目前还是投资“禁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促进投资扩大与就业的增加。从未来看,我国劳动大军流向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行业的比重尽管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劳动者仍将流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比较优势。就业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充分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充分就业。(作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

分享到: